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到学校去

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中学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1日 16:55

  伴着高亢悠扬的信天游,2004年11月我们《东方儿童·到学校去》节目组来到了陕北民歌的发源地——陕西省榆林市。这里,是毛乌素沙漠的风沙草滩地区,就是在这片荒芜的不毛之地,伫立着一所占地150多亩的乡办初级中学。的确,与城市的学校相比,她显得十分的简陋,然而当我们真正地走近它,所见所闻却让我们深深地震撼。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乐观朴实的学生,以及独一无二的学农基地,都令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初级中学显得与众不同。


  榆林,是黄土文化的故乡,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黄土儿女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怀着迫切的心情,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尚军今年四十岁,从普通教师到教导主任再到一校之长,他把自己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这片炽热的大漠。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了这所学校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所有变化过程。金鸡滩中学走过的每一步,也谱写着他个人的生命旅程。

  时代在变,庄稼人在变,传统的牛耕方式正逐渐被机械作业所代替。学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将机械耕作列入每周必备的劳动技能课,教给他们必要的耕作技能。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寄宿学生的剩饭、泔水,学校因地制宜地办起了养殖基地。对于这些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的女同学来说,喂猪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在这里,她们将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养殖技巧,并由他们再传授给自己的父母,带到地方家庭养殖业的发展。


  在养猪窝棚的后面,是学校的养牛基地。学校农田收获后剩余的玉米秆正好作为牛的饲料。当我们看着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完成铡草,搬运,喂牛的过程,我们能想象到这些懂事能干的孩子在放学之后是如何减轻父母的负担的。与此同时,也不免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学校是如何处理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劳动技能课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孩子们既能掌握劳动技能,又确保学好功课,求得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呢?通过本期节目,你会有所了解。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在不毛之地的沙漠里会有这样一所生机勃勃的学校,学校会拥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语音室、物理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室,虽然说不上有多先进,但是当你了解到,添置这一切的每一分钱,全是学校师生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出来时,你就不由得惊叹和钦佩。说到这一点,同学们的体会颇为深刻。


  金鸡滩中学的学生几乎都是周边地区的农村孩子,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由于底子薄弱,学校的整体建设也仅仅处于初步阶段,要整体改观自然尚需时日。

  每逢大风天气,操场上黄沙翻飞,尘土飘扬,学生的娱乐方式极为单调。与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感受不到那些时尚、炫酷、新鲜刺激的运动体验。我们节目组曾经采访过许多城市学校,我们很熟悉他们的生活状态,但是当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这里,有了别样的体验。生活境遇的落后丝毫没有改变这些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性格,走近他们,我们触摸到的是一颗颗细腻而鲜活的心灵。师生之间暖暖的情意,在他们满含真诚的诉说中,是那么地令人陶醉。

  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同学们利用劳动技能课,垒起了又一道简陋的围墙,抵挡大漠里呼啸的寒风。眼前的动人场景,已经让我们领略到阵阵的温馨。在孩子们的心里,这里的沙漠没有冬天。

  (2004年12月26日 CCTV-少儿频道18:30首播,12月27日 CCTV-7频道20:15重播)

(编辑:白秀颖来源:CCTV.com)